首页  课程介绍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相关资料  特色与政策  网络课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15-05-26 12:51   审核人: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在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的基础之上,还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奠定了基础。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就引起了哲学家的注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亚里士多德说,“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在欧洲哲学史上,康德正式把“实践”概念引入哲学中,并提出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概念。关于实践,历代的哲学家们虽有各自不同的解释,而且其中包含着某些可贵的思想和合理的因素,但从总体上看,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实践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科学的规定。

唯心主义者夸大了实践活动中的精神的方面,把实践看作是纯粹的精神活动。一些主观唯心主义者把实践和认识混为一谈。如,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守仁就主张“知行合一”说,认为“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提出了“实践理念”的概念,他把实践解释为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认为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从主观观念达到客观真理。这无疑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但黑格尔所说的实践只不过是他虚构的“绝对理念”这种客观精神自我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仍然只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

旧唯物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感性的活动。费尔巴哈甚至把“实践”和“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了“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等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是,他所说的实践只是指单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是指生物性的适应环境的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费尔巴哈甚至从消极的方面把实践理解为“卑污的犹太人活动”即利己主义活动,这就把实践庸俗化了。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吸取了以往哲学关于实践思想的积极因素,辩证地分析了实践的矛盾本性,概括了科学发展和实践经验,从主观和客观、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中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规定。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列宁认为,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它“应当也包括天文学上的观察、发现等等的实践”。毛泽东则进一步把实践规定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概念的准确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以往理论,形成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质性前提。实践的观点渗透和体现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体系中。

马克思主义在承认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基础上,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它正确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界是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石,它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和每个环节中,它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有了革命的能动的性质,从而完成了认识论上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贯穿于社会历史,正确说明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指出了人类的社会实践就是人按照客观规律,贯彻自己的目的,通过创造性的话动去占有自然对象的特殊的物质运动过程,从而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与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不同,实践是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因而它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并具有直接现实性。首先,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进行,虽然有人的思维活动参与其中,但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却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再次,实践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总会引起外部世界的一定改变,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结果,实践的结果虽然体现着人的意志对自然事物的干预和改造,但它一经产生就同其它客观事物一样成为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所以,无论从那方面来说,实践活动均与单纯的思想、精神活动有着本质区别,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是“真正的现实、感性的活动”,即“客观的活动”。

第二,实践是自觉的能动地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动物的活动虽然也是感性的客观活动,但它缺乏意识的指导。如蜜蜂筑巢、蜘蛛结网等,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外界的某些变化,但它却是一种无目的的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它不可能预见自己活动的结果。而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自觉的、积极的活动。目的是人从事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它是对实践结果的超前意识。人们在行动之前,就有了确定目的,并根据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制定计划、方案、办法等,然后付诸于行动,在给客观世界打上人的印记的同时将自己的目的、意图变成现实。实践的能动性还表现在它能自觉地运用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成果去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虽然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但由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不是抽象的、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况且单个人是无法同自然力量相对抗的,只有在个体结合为统一的整体,形成超出个体的社会力量时,人类才能战胜自然。所以个人的实践离不开全社会共同的协作,每一个人总是凭借着人类的力量去同客体发生关系、从事实践活动的,实践具有社会性。不仅如此,实践还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历史性。人类的实践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人们总是一代又一代地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创造自己的历史,实践也总是由低级到高级无止境地向前发展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践主体的能力、实践手段达到的程度和水平,以及实践活动的范围、规模和方式等都各不相同。因此,实践是不断发展着的世代延续的历史活动。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人类实践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实践的形式也日趋复杂多样。但概括起来,现实的实践活动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试验。

物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创造并运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这就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没有这一前提,人类就会灭亡,社会也不复存在。所以,生产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不仅如此,生产实践也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没有生产实践,其他一切活动均无从谈起。同时,人们在生产实践中逐渐地产生和发展着对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以及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所以,生产实践也是人类认识的基本来源和推动力。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指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生产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们为了生产实践的更好发展,就必须维护和巩固那些有利于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调整或根本改变那些不适合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这种建立、维护、调整、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是经常不断地进行的。因此,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也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阶级关系,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也就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调整和理顺社会关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总之,在任何社会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都是必不可少的,它制约着人们的认识,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科学实验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人们在进行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之前,为了增大成功的把握,减少失败的可能,往往要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科学实验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研目的,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和模拟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现象,通过观察和测试,探索其内部规律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的产生和发展,受到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的制约,反过来又可以为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促进其发展。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特别是在现代化社会大生产中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科学实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越来越起着重要的开拓性的作用。

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既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其中,物质生产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而无论何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的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人类的产生、发展和活动,都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人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的存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马克思说过:“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即判断一个物种的存在方式就是看其生命活动的形式。人与动物的生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要依赖于自然界。但是,动物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过程是直接同一的,动物是在消极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因而其本能的活动构成动物的存在方式。与动物不同,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自然界却无法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是在利用工具能动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人特有的本质,而且使人类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二,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前提。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将自己的理想转化为现实,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的,因而物质生活本身,即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实践活动成为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

第三,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首先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意识活动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而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发展的。正如马克思所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不仅如此,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由于实践是以群体的活动方式出现的,因而,实践活动必然是以社会的形式存在的。正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人们之间才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而成为“社会存在物”。 “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使人的活动具有了自觉能动性,因而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总之,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构成人的存在方式。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关闭窗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