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介绍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相关资料  特色与政策  网络课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2015-05-20 13:28   审核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事实材料为依据,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将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同时发生并取得胜利。在此基础上,对代替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进行了总的论述,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设想,对我们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受当时的历史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经过社会主义的实践,所以,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对社会主义进行完整的论述,他们的某些具体结论不可能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实完全吻合。

列宁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了进一步的新认识。1918年在俄共(布)七大讨论修改党纲时,布哈林建议在党纲中详细论述社会主义特征,列宁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态度。他认为,现在还没有充分的材料用来说明社会主义的特征,建设社会主义的“砖头”现在还没有造好。他指出,社会主义将来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达到完备形式,我们还不知道,也不能说,只有未来的建设者才能具体描述未来是什么样子。列宁认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只是一些基本原则,只能确定未来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政治上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等。在领导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中,列宁所形成的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主要有:实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合作社所有制经济;存在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国家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列宁晚年虽然病魔缠身,但仍然没有停止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思考。在他口授的《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被人们称为“政治遗嘱”的最后五篇文章和书信中,对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这些思想主要包括:运用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学习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进行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努力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反对官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维护党的团结,特别是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等,这些构想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总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入。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先后在欧洲、亚洲和拉美所建立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他们在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都取得了可贵的经验。其中,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尤为重要,其理论贡献也尤为突出。

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坚持走自己的路,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发展进程,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进行了新的探索。中共十二大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也不断深入,形成了新的认识。这些认识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体现。邓小平的论述,是从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从现实任务与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作了科学的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对于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要求,结合现在国际国内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可以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作如下概括: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自身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更适合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能及时改革现实体制上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社会主义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体系,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但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立的社会主义,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只能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积极稳妥地完善公有制。且根据生产关系的完善程度,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制度,表明劳动既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基本权利,也是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列宁指出:不劳动者不得食是社会主义实践的训条,“这个简单的、十分简单和明显不过的真理,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基础,社会主义力量的取之不尽的泉源,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不可摧毁的保障。”

第四,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国家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国家政权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特征。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文学艺术等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博取世界文明之长,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在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整体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由社会发展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胜利。但同时又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一系列新问题,使其发展过程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时候,资本主义还处于自由发展时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以此为出发点,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发达国家实现。但是,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出发点已经发生了变化。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领导俄国人民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那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什么能够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呢?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无论当时的俄国还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所受的压迫和剥削都极其深重,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反动统治阶级已经不能照旧不变地统治下去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也不能照旧不变地生活下去了。革命的主观条件也已成熟了,集中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已经成熟壮大,能够正确地分析革命的客观条件和和革命队伍的自身状况,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运用各种斗争形式,直到发动武装起义,进行武装斗争,取得了革命胜利。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不可能在生产力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之前,建立较高的生产关系。但是,纵观俄国、中国和其它一系列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其生产力并非绝对意义上的落后,而是相对落后。所谓相对落后,是指同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落后,而不是小农生产与大机器生产相比的落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其革命前,均已出现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产业工人阶级已成为社会革命的领导力量。实现社会变革的生产力基础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力量,已经具备。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抓住了垄断资本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巧妙地运用了国内矛盾激化所造成的有利条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

第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特殊表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史必然性,总是通过特殊的和偶然性来实现的。在社会生产力这个基本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有时相对落后的国家,较之于发达国家,更容易进行社会变革。一是发达国家国家机器比较强大、政治统治和社会制度比较严密,给社会主义革命带来一定困难;二是统治阶级可以利用让步和福利政策来弱化无产阶级的革命性;三是发达国家将社会矛盾转嫁到相对落后国家,加重广大劳动人民的负担,使他们处于难以生存的境地。这就使相对落后的国家人民,对先进的社会制度更加向往,而发达国家的人民则缺乏这方面的积极性。并且统治阶级的力量也相对薄弱,客观上有利于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俄国、东欧及中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正是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这一具体情况下的特殊表现。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不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否定,而是对一般规律进行辩证运用的具体体现。那种把相对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看作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作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人民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的严峻挑战等,社会主义发展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还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建立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并不是在短时期内可以实现的。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其它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了的工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任重道远,需要经过长时期的努力探索和艰苦奋斗。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发展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必然影响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阶级,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就意味着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但是,这并不是说这种民主制度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受到这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以及实现民主的具体方式制约,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面临许多困难,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改变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平等,并为人类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同样需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目前,社会主义是在少数国家取得胜利的,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进攻的方式主要是武力干涉,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得到巩固和发展之后,进攻的方式则往往转变为以和平演变为主。其主要手段,一是通过军事、政治压力,有限制的经济、科技合作和援助,迫使社会主义国家屈从其经济政治的战略发展要求,并达到其改变制度的目的。二是通过文化渗透,传播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制造经济、政治、思想等种种混乱,阻挠和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同时操纵这些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一旦时机成熟,就促使社会主义国家改变社会制度。实践证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尽快发展经济、科技,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主义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总体而言,还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国际资本主义则因为生产关系的调整、科技革命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利润,而得到了新的发展。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第四,无产阶级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提供了可能。要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以及实现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具体制度(即体制)进行探讨。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所出现许多失误的根源并不在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在于人们没有正确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没有认识和掌握实现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具体制度。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确立以后,还必须根据本国国情选择和建立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一个充分的估计。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如果从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算起,才只有80多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却只有50多年的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只是暂短的一瞬间。人类历史上其它社会制度的更替,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1640年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内战,于1649年废除君主制。不久,旧王朝又卷土重来,直至1688年资产阶级发动政变,才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此后,又陷入动荡之中,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资本主义制度才真正稳定下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复和曲折则更大,从1789年发生资产阶级大革命到1870年的81年里,先后经历了两次帝制复辟。而美国虽然没有沉重的封建历史包袱,但是,从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到1861年南北战争,其间经历近百年的浴血奋战。何况它们都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是私有制向公有制的根本变革。同资本主义革命不同,无产阶级取得革命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任重道远。它面临着崇高而又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发展过程。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6 7]
关闭窗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