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
省级精品思政课程
一、课程建设历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团队于2015年5月开始启动在线课程建设,开始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思想道德与法治》慕课资源开展翻转教学,基于“互联网+”与“立德树人”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依托超星泛亚平台,自主建设线上课程,目前,课程资源已经在泛亚平台线上运行。
2016年 组建在线课程建设团队。形成了一支师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高、富有创新和协作精神的精干队伍。
2017年 教学设计及撰写教案。针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特点,撰写适应教学范式的新方案。除了涵盖教材的重点、难点,还增加热点和疑问点,设定学生论坛讨论题目。
2018年, 课程再造。通过课程章节内容的拆解、遴选和重组,专题式知识点的选取,并进行基于线上教学需要的系统化建构,形成三篇7个教学专题,共计48个知识点。
2019年 开展线上教学资源建设。拍摄48个微视频,建立作业习题库。利用泛雅平台上线,供校内学生使用。
2020年— 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以传授思想政治理论基本知识为主。线下教学针对课程重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互动式教学。
二、课程建设现状
1.利用超星线上课程平台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调研与评估,依托互联网课程平台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三进”专题式教学的课程建设。
2.搭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线上课程,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筹备及运行工作。课程信息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学时、教学大纲、主讲教师团队简介,以及对先修课程的要求、学习目标、学习要求、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等。围绕《思想道德与法治》“三进”专题式教学目标组织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构建专题式教学框架。
3.制作《思想道德与法治》线上授课微视频。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拍摄授课视频,根据内容选择最佳的视频呈现形式。每个知识点的微课视频时长一般为10-15分钟。文件命名系统、清楚。片头片尾尽可能短。音频清晰,吐字清楚,语速适中,授课富有热情和感染力。
4.完成《思想道德与法治》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测验和作业。为每个教学单元设计配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习题。在教学微视频中穿插随堂测验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单元测验和阶梯式作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扩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学习资源。包括线上作业、“三进”习题、期末考试、专题案例讲义、研习经典著作参考目录、视听资料等。
6.课程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全部资源具有清晰的知识产权,不存在侵犯其他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知识产权等问题,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三、课程建设计划
1.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贯穿于SPC混合式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具有复合功能、整体合力、协同效应的创新结构和育人平台。建立起教、学、管三者协同配合的混合式教育培养体系。专业素养与政治素养“两条线”协同人才培养拓展方案。贯通校—企、管、所——校教育载体,通过建构线上线下、校内外双循环教育体系,形成具有复合功能、整体合力、协同效应更大的知识创新结构和育人平台,实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由单一知识学习向综合素质提高、全面能力发展的转变。
2.以质量为核心,以学科涵养为抓手,推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双性融合”的多维人才培养模式。在各本科专业大学生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素养过程中构建教与学的依托基地、教研融合的模式,使大学生成为真正的教育主体,建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愿意参与、师生平等互动的“双向性”教学互动模式。培养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
3.构建学科群“传帮带”研训体系。根据人才培养要求,以学业导师制为核心建设专业教学团队,以研究生充当助教角色,使得本科生与研究生朋辈互帮。采取互动式、启发式、翻转式等教学方式,合作式研究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意识,建立朋辈互助,构建多层次、多模块“传帮带”研训体系。
四、课程建设资源积累
1.视频与题库。形成7个专题、48个视频、543分钟,7套习题。
2.教材与讲义。《重托与责任—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研究》 《红色陕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讲义》(内部刊印)、兵工史上的英模人资源库(在建中)。
3.实践教学基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渭华起义纪念馆、hg0068皇冠登录入口“大思政”育人创新研究基地(在建中)等。
4.慕课建设。课程链接:https://mooc1-1.chaoxing.com/mycourse/teachercourse。
(相关数据截止2023年12月)